警惕“悲秋综合征”!秋季是抑郁症等“情绪病”的高发时段
立秋以来,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就诊人数明显增多,较前增加了20%左右。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陈红梅提醒:秋季是抑郁症等“情绪病”的高发时段,公众要注意识别不良情绪,警惕“悲秋综合征”发生。
图片来自网络
“大夫,这段时间我睡眠特别差,白天没精神,心情也不好。”三十多岁的王女士顶着“缺觉”的黑眼圈,来到陈红梅的诊室寻求帮助。王女士从事财务工作,临近年底汇总任务重,近来她入睡困难、清晨早醒,睡眠质量很差,令她十分苦恼。除了睡眠问题以外,王女士的情绪日益消沉,尤其是一到天色阴沉的时候,就不自觉地流泪,“感觉生活无趣、工作无意义,一切都没啥意思。”经诊断,王女士已出现了轻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。
“过去,深秋是精神科最繁忙的时段,近两年峰期有所提前,立秋后接诊人数就开始‘抬头’了。”陈红梅说,秋季是抑郁症等“情绪病”的高发季节,因而此时情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又有“悲秋综合征”的说法。究其诱因,包括:秋冬交替,万物凋零、气温变化大,人们容易产生伤感情绪;临近年底,许多人工作压力大,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等。
陈红梅提醒,“情绪病”高发时段,公众要提高自身对抑郁等不良情绪的识别能力。“光照与褪黑素等激素分泌息息相关,入秋后光照减少,导致人体激素分泌、睡眠节律出现变化。”抑郁症或抑郁情绪早期最明显的特点是出现失眠或嗜睡等睡眠问题。睡眠问题侧面反映了情绪的波动,也可能导致精神消沉、思维迟钝、倦怠乏力等身体症状。此外,频繁出现烦躁情绪,“看什么都不顺眼、不顺心,喜欢挑毛病”,也可能是“情绪病”的前奏。
五类人群需警惕秋季抑郁
AUTUMN
五类人群需警惕秋季抑郁:
1.性格敏感多疑,性格内向、不善于倾诉者。
2.工作压力大的“上班族”。
3.更年期女性,孕产妇,老年人,部分学龄期儿童。
4.刚经历了负面生活事件没得到及时心理疏解的人群。
5.常年在室内工作且体质较弱、平日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,尤其是平时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。
萧瑟秋日,该怎么保持稳定的情绪?专家建议:增加户外活动时间,“在天气晴好的时候,出去多走走。既接受光照、调节激素分泌,又能欣赏美景、转移情志。”适量增加运动量也能平静情绪、缓解压力。面对巨大的生活、工作压力时,可以为自己列下清单,将待办事项分轻重缓急排序处理。“状态实在不好时要允许自己停下来,以免把‘弦’绷断了。”要学会“借力”,向亲人、朋友倾诉、寻求帮助,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。
这几个小方法带你远离情绪病
1、心理调节
预防“悲秋”,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,保持乐观情绪,乐观幻想,有些人遭受了一点挫折,凡事总往坏处想。克服的方法是,宁作乐观的幻想,不作消极的猜度;在人际上少计较个人得失,都能让你笑口常开。
2、勤晒太阳
秋冬季节,日照时间短,缺少阳光照射,人就容易抑郁和疲倦;同时,阳光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。
美国一项研究发现,补充维生素D能极大改善抑郁情绪,最简单的办法是每天至少20分钟晒着太阳扩胸。
从中医角度上说,晒太阳和扩胸都是振奋胸阳的方法,阳气的振奋是驱走心中阴霾的最好办法。
3、起居有常
人在秋天常有这种感觉:早上睡醒之后仍然疲惫,恨不能再多睡一会儿。
建议尽管很困,也还是不要赖床,在昏暗的房间待久了,会增加褪黑素的分泌,让人在白天也有困意,最好的做法是每天按时睡觉、按时起床,中午适当小睡10到20分钟。
4、科学饮食
秋天缺少阳光会减少人体内血清素的分泌,这是一种快乐激素。
由于体内缺乏,我们会想吃一些能够促进血清素分泌的食物,比如面食、土豆、大米,但这些食物会让体重快速增加。
建议多吃快乐食物:牛奶、鱼、香蕉、干枣、大豆、杏仁和花生中含有丰富的色胺酸,色胺酸可以帮助人体合成血清素。
5、广交朋友
研究显示,拥有一个关系良好的朋友圈,可以赶走抑郁。当代人喜欢在家看电视、玩手机,这些都不利于清扫苦闷。你可以多结交朋友,找知心的、明白事理的亲友,向其倾吐心里话,进行情感宣泄。
6、定个目标
夏天过去,春节还早,卡在“半中间”的秋天容易让人失去动力。这时可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,比如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、学瑜伽、学一门外语等,让生活“动”起来。
此外,已经确诊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,秋冬季节尤其不要擅自调药、停药,要遵医嘱治疗。
来源: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、心教育心理课堂、南京脑康中医院
图片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